1945年上映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》(Roma città aperta),由罗伯托·罗西里尼执导,被誉为'用摄影机蘸着鲜血拍成的电影'。影片以1944年纳粹占领下的罗马为背景,真实记录了抵抗运动与平民的生存困境。作为首部获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的意大利电影,它用粗粝的影像颠覆传统美学,开创了'把摄影机扛上街头'的纪实风格。本文将解析这部影史经典如何成为战争创伤的视觉档案,以及它跨越80年仍引发当代观众情感共鸣的深层原因。
历史背景:'不设防城市'的战争法悖论

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,德军宣布罗马为'不设防城市'(Open City),根据《海牙公约》,这类城市不得设防且应免遭攻击。但现实中纳粹仍实施宵禁、抓捕抵抗分子,影片中枪决神父的经典场景便取材于真实事件。导演罗西里尼曾说:'我们拍的不是布景里的战争,而是战争本身'——剧组在废墟中拍摄时,常能闻到尸体的腐臭。这种真实性让影片成为珍贵的历史证言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年将其列入《世界记忆名录》。
新现实主义美学的三大突破
1. 非职业演员:饰演神父的阿尔多·法布里齐原是喜剧演员,孕妇角色由编剧费里尼的妻子朱丽叶塔·马西纳临时顶替
2. 自然光拍摄:因战时缺电,大量场景依赖日光,意外造就了极具压迫感的阴影效果
3. 即兴创作:剧本根据每日新闻事件调整,纳粹军官的审讯台词直接取自战犯审判记录。这种'粗糙的真实'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法国新浪潮和伊朗现实主义电影。
符号解码:电影中的抵抗叙事
影片通过三个典型人物构建抵抗图谱:共产党员的曼弗雷迪代表政治抗争,神父唐·皮耶罗象征道德力量,单亲母亲平娜则体现平民的觉醒。值得注意的是,罗西里尼刻意模糊了宗教与共产主义的界限——神父临终前与共产党员双手紧握的镜头,暗示着超越意识形态的人性联盟。这种叙事策略在冷战初期引发巨大争议,却恰揭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光谱。
跨时空回响:从1945到2024的观影启示
当代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,更是对现代战争的隐喻。乌克兰导演瑟盖·洛兹尼察指出:'当看到罗马市民用床单包裹尸体的镜头,我想到的是布查惨案'。影片中儿童玩耍的废墟场景,与叙利亚、加沙的战地影像形成可怕呼应。这种跨越时代的共情,正是伟大艺术品的标志——它不仅是过去的记录,更是未来的预警。
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》以其'伤口尚未结痂'的原始力量,重新定义了电影与真实的关系。当我们在流媒体时代重温这部胶片电影时,会发现其中的人性挣扎比任何特效都更具冲击力。正如马丁·斯科塞斯所说:'这部电影教会我们,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诚实。'它提醒着每个观众:在算法推荐和虚拟现实的时代,我们依然需要直面真实的勇气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