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玩嘢王06》作为香港TVB经典整蛊类综艺的最新季,延续了明星被整蛊的爆笑传统。节目通过精心设计的恶作剧环节,记录明星真实反应,既展现艺人亲和力,又满足观众猎奇心理。开播即登顶收视榜首,社交媒体话题量破亿,其成功背后折射出港式幽默的独特魅力与综艺制作的精准拿捏。本文将剖析这档长寿综艺的制胜法则与文化基因。
一、'玩嘢'文化溯源:从市井玩笑到荧幕经典

'玩嘢'作为粤语特有词汇,原指捉弄人的小把戏,在茶餐厅、街市等市井场所常见。TVB于2017年将其综艺化升级,首创隐藏摄像机+明星实况的模式。不同于内地综艺的剧本感,《玩嘢王》强调'七分真三分演',如第六季中陈豪被整蛊时摔碎古董花瓶的震惊表情,被证实为完全真实反应。节目成功将草根幽默升华为雅俗共赏的娱乐产品。
二、制作三板斧:精密台本+神剪辑+心理学设计
制作组透露每集筹备需时3个月:1.台本组设计20套备选方案,通过'微表情测试'筛选最有效桥段;2.采用电影级多机位拍摄,如06季第3集动用12台4K摄像机捕捉细节;3.引入行为心理学顾问,针对不同艺人性格定制陷阱。例如对'笑点低'的王浩信采用连环梗,对冷静型的马国明则设计需要长时间忍耐的'温水煮青蛙'式整蛊。
三、港式幽默的三大核心密码
节目持续火爆的深层原因在于:1.'抵死'文化(粤语:恰到好处的刁钻),如让嘉宾在海鲜市场'徒手捉龙虾';2.'食住上'节奏(得势不饶人),整蛊环节通常设计3-4次反转;3.'有尾彩'原则(留有余地),最后必定安排暖心和解。这种幽默范式既保持娱乐性,又守住道德底线,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感。
四、第六季创新突破:科技整蛊与素人参与
本季引入AR技术制造'灵异事件',如让黎诺懿在古董店遭遇'漂浮的茶杯'。更突破性地加入素人环节:安排外卖员'误送'恐怖包裹到艺人住宅,真实记录双方反应。数据显示这类创新内容单集播放量较常规集高出37%,证明传统形式与新技术融合的成功。节目组表示正在开发VR整蛊企划,有望在特别篇中实现。
五、社会心理学视角:为何人们爱看明星出糗?
剑桥大学媒体研究显示,该类节目满足观众三重心理:1.平等化需求(看到光环下的真实);2.压力释放(通过他人窘境获得慰藉);3.社交货币(提供谈资)。《玩嘢王》尤其擅长把握'安全距离'——既展现狼狈又不伤尊严,如06季安排被整蛊明星最后获得慈善捐款,巧妙转化尴尬为正能量。
《玩嘢王06》的成功绝非偶然,它是港式娱乐智慧的集中体现:精准的受众洞察、严谨的制作态度与文化自信的表达方式。在综艺同质化严重的当下,节目证明'真诚比套路更重要,创意比流量更持久'。建议内地综艺从业者可借鉴其'认真玩闹'的精神内核,而非简单复制形式。据监制透露,第七季已启动'跨国整蛊'企划,值得持续关注这档综艺常青树的进化之路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